8月27日,2025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北斗与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化”交流活动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以下是中科院院士朱位秋和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的主题演讲。
●中科院院士朱位秋:eVTOL成低空经济发展关键突破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阐述了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挑战与未来路径。他指出,低空经济正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到203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将成为城市空中交通的主要工具。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朱位秋明确了低空经济的定义,是以无人机或有人机为基础,涵盖制造、飞行、维护与服务等的综合产业链,产业规模已达“万亿级”。
他回顾了全球低空经济发展历程:早期应用于旅游、工业与农业,2010年后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例如,美国2012年通过《FAA现代化与改革法》解禁民用无人机,2016–2021年逐步放宽飞行限制;欧盟2019年制定统一无人机法规,已建成28个无人驾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无缝调度。
我国自2010年出台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意见以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3年低空经济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5年可作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元年”,朱位秋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拓展物流运输、应急救援、文旅观光、智慧城市等多样化场景。”
与传统通用航空相比,低空经济具有“新能源、无人驾驶、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特征。航空器趋向小型化、低成本、多样化,产业链覆盖制造、飞行、保障、服务等多个环节,辐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eVTOL是低空交通的核心载体。朱位秋指出,其具备低噪声(仅65分贝,低于直升机的82分贝)、环保、易维护、低成本、高效便捷等优势。推进方式包括全电动和混合动力,但目前受锂电池能量密度限制,主要适用于轻型飞行器。
在应用场景方面,低空飞行器可用于交通监控、物流配送、精准农业、应急救援、消防救援、基建巡检及娱乐活动等。他特别提到,“城市空中交通在纽约、深圳等城市已规划空中出租车航线,2025年将商业化运行”,90%项目采用L4级自动飞行,依托AI空管系统实现实时管控。
朱位秋也指出,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噪声污染、可靠性问题、安全隐患、航迹规划复杂性及节能环保要求。针对噪声问题,他建议推广低噪声电动发动机、优化航线设计与分时段飞行策略;可靠性需从控制系统、结构材料、动力系统三方面提升;安全方面需开发冲突探测与解脱技术;航迹规划需引入智能算法与多源数据协同;环保方面应加快电动化、轻量化与电池技术创新。
●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低空经济有望成长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低空经济作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兴赛道,正从概念验证快步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在会上表示,我国凭借政策引领、产业链条完整和北斗系统等核心技术优势,已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据介绍,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至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多项国家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北斗规模应用与低空经济安全发展,产业融合与制度保障正在双向强化。北斗系统以其导航、通信、监测一体化的能力,为低空经济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全覆盖的“时空底座”。
他认为,随着空域管理政策持续优化和技术不断突破,低空经济有望成长为万亿级产业集群,而北斗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将进一步扩展,真正实现“天基来支撑低空,低空反馈天基”的一个良好的循环。
“我们本次交流活动,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深化对北斗规模化应用与低空经济产业化路径的共识。”宋超智说,期待通过今天的研讨,进一步厘清北斗与低空经济在数字时代下的新需求、新机制和新规模、新模式,共同探索市场化与公共服务双轮驱动的可行路径,构建技术、产业、人才、数据多元协同的生态体系,助力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突破发展瓶颈,打造位置服务赋能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