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发改能源规〔2025〕624号)。其中提到,提高配电网管理质效。加强配电网主动运维。供电企业深化配电网智能巡检体系建设,加强带电检测装备应用,推广无人机巡检模式,提升设备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无人机电力巡检前景广阔。一是无人机巡检带来效率革命。无人机单日覆盖上百公里,效率提升6-10倍。例如,广东电网的无人机已实现输配变全专业覆盖,110千伏及以上线路的机巡覆盖率、自主巡检率均达100%,真正实现“机巡为主,人巡为辅”。无人机还能在极端天气后快速响应。台风过境时,人工需数天才能完成的灾区线路排查,无人机仅需几小时即可完成,并实时回传数据指导抢修,避免了因停电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二是无人机电力巡检成本颠覆下降。某地区引入无人机后,巡检人力成本直降60%。无人机无需停电即可作业,避免了传统检测导致的用户停电损失。例如,广东电网通过无人机带电巡检,每年减少停电时间上千小时,综合经济效益提升显著。广东省计划三年内打造3000亿元低空经济规模,而无人机电力巡检正是核心赛道之一。 三是无人机巡检“零风险作业”。无人机将人工电力巡检风险系数降为零。如云南曲靖的无人机可悬吊铁棒敲打线路除冰,广西柳州的无人机搭载灭火弹精准扑灭山火。红外热成像、紫外检测等“黑科技”能发现导线接头异常发热、绝缘子电晕放电等肉眼不可见的隐患,精准度远超人工判断。在浙江三澳核电站,夜间无人机通过红外扫描,成功捕捉到线路设备在低温下的放电现象,为核电调试提供了关键数据。
随着无人机机巢网格化部署、5G实时数据传输和数字孪生建模技术的普及,电力巡检行业正迎来革命性的"无人化"转型。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其中电力巡检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在这一趋势下,无人机不仅会替代90%的人工巡检,还将推动构建"空-天-地"三位一体的智能电网体系,实现电力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
—— 地方做法 ——
→国网江苏南京公司:利用无人机固定机场开展线路巡检
2025年5月27日,国网江苏南京供电公司利用无人机固定机场,完成110千伏隐龙变电站配电电缆密集通道的全自动巡检,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巡检场景。
无人机固定机场深度融合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机作业全自动化监控与管理,涵盖任务规划、飞行执行、数据采集、状态反馈等关键环节,确保无人机作业的安全性与高效性。隐龙变电站配电电缆密集通道涉及20千伏隐通线等电缆线路,承担着为紫金山实验室等重要用户供电的任务。
此次巡检中,国网南京供电公司无人机作业中心向20公里外的隐龙变电站内固定机场下发指令,无人机随即按预设路径飞行,检查密集通道上方地面是否存在外力破坏风险、相关标识是否清晰等情况,单次巡检用时由以往人工方式的2至3小时缩短到16分钟。(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6月4日)
→福建泉州供电公司:实现无人机多专业融合巡检
2025年2月12日,福建泉州供电公司无人机中心工作人员在新一代设备资产精益管理系统(PMS3.0)编制空中飘浮物巡检任务,并迅速下发至220千伏后溪变电站无人机机场。无人机接收任务后,立即远程开展巡检工作,仅用30分钟便完成输电、配电线路及站内设备的巡检任务,并将巡检结果同步传输至系统。
针对无人机机场应用中存在的平台兼容性差、专业应用分散等问题,泉州供电公司自2024年起深化无人机中心建设,创新采用“集中接入、分级管控”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该公司于2025年1月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完成集输电、变电、配电专业于一体的无人机网格化巡检任务。这标志着无人机机场网格化巡检在泉州供电公司进入了多专业融合的全新阶段。
近年来,泉州供电公司落实现代设备管理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深化无人机在巡检领域的应用。该公司通过远程指令控制无人机的自主起飞、巡检、降落和充电,实现了对电网设备的远程高效巡检。在网格化巡检理念下,该公司实现了“一架飞机多专业共享,一次飞行多任务共用”,进一步提高了巡检效率。该公司还将统筹开展无人机机场内网接入工作和网络安全风险防控,依托无人机调度运行组,梳理无人化巡检区段,优化和完善网格化巡检体系,推动电网运检水平提升。(国家电网报 2月17日)